案件介紹:
2020年4月,某機構投資者于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某金融企業,要求其履行承諾支付1.18億基金份額回購款。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鴻波、律師李晨陽接受某金融企業委托,代理該金融企業對糾紛案件進行應訴。一審階段,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接受瀛和律師代理意見,駁回了機構投資者的全部訴訟請求。其后,機構投資者上訴到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瀛和律師繼續代表該金融企業答辯,最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駁回機構投資者上訴,維持原判,使委托人免于承擔1.18億基金份額回購款。
案件背景:
2017年8月份,某機構投資者投資于委托人金融企業下屬某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投資本金為2億元人民幣,基金到期后,因客觀原因投資未能退出,基金進行了延期。2018年10月,該機構投資者與委托人金融企業簽訂《協議書》,《協議書》對該機構持有的基金份額延期到期后未能兌付的,由委托人進行回購達成意向,并約定了回購程序。
案件審理經過: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原告機構投資者要求委托人履行回購協議支付基金份額轉讓款投資本金及相關費用是否應予支持。而解決上述爭議焦點的關鍵為2018年10月雙方之間簽訂的《協議書》的性質。瀛和律師主張案涉《協議書》并未對回購的價款以及履行期限、方式等條件進行約定,實際為雙方建立基金份額回購之初步意向,且協議雙方并未按《協議書》約定簽署相關份額轉讓協議,該機構投資者無權向委托人主張回購其基金份額。一審階段,擬追加基金管理人作為無獨立請求第三人試圖查明案涉基金的份額價值,但囿于基金管理人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簽訂的《基金合同》中的仲裁協議條款而未能將基金管理人追加到案件審理過程中。北京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駁回了該機構投資者的訴訟請求,其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最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亦支持了瀛和律師的代理意見,認為原告機構投資者實際并未與被告金融企業建立基金份額轉讓關系,無權要求被告金融企業進行回購,判決“駁回其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通過瀛和律師的成功代理工作,為委托人避免了1.18億元損失,得到委托人的贊譽。